亚洲一级特黄大片在线观看_日韩成人福利在线一区二区_国产午夜精品一区理论片水蜜桃_国产午夜亚洲精品理论秘密

首頁 / 學院要聞/ 正文
四川省教育災后重建紀實:希望,在校園中崛起
  • 作者:佚名
  • 時間:2009-05-12
  • 點擊:6447
  • 來源:中國教育信息網

?
  震后一年,漂泊的北川,終于有了自己的家——安昌鎮(zhèn)板凳橋河對岸。

  “重建美好家園!”“再造一個新北川!”

  十幾個月后,在這里,新北川中學將交付使用;3年后,在這里,一座現(xiàn)代化的北川新城將拔地而起。

  為了這一天,這一年,我們的牽掛,從未停止過!

  來看看四川災區(qū)的一組數字吧:經過240多個晝夜的艱苦奮戰(zhàn),39個重災縣的2215所學校已開工建設;278所學校,已經全面竣工……

  距離年底,還有200多天!

  距離完成95%重建任務的目標,還有最后一段距離!

  為了災區(qū)的教育重建,從援建者到普通的災區(qū)百姓,不論重建路上有多少艱難險阻,他們都在奮力沖刺。即便校園選址再難,即便不適應災區(qū)水土,即便工地嚴重缺水,他們始終朝向同一個目標——讓受傷的校園早日康復。

  地域狹小、地質結構復雜……受地震的影響,新校規(guī)劃成為重建面臨的第一道難題

  震后,學校重建千頭萬緒,選址尤為困難。按照規(guī)劃,在鎣華鎮(zhèn),要建一所可滿足1200名山區(qū)學生學習的標準化初中。

  可是,三面環(huán)山的鎣華,全鎮(zhèn)平地總面積不過80畝。如果按相應的比例計算,圖紙上的鎣華初中將占地20畝。這相當于全鎮(zhèn)1/4的土地。狹小的鎣華,陷入民房用地與教育用地的矛盾之爭——鎣華初中必須原址修建,拆遷便成了必然選擇。

  然而,拆遷對于鎣華鎮(zhèn)來說,不亞于另一場地震。因為,百年老校鎣華初中,原來不過十來畝,而且周圍是密密麻麻的商鋪和橫七豎八的民房。

  “建學校,我們支持。但關鍵是,拆了房子我們只能去山坡上找地。在坡地上建房子事小,但住進去了,還得經常擔心泥石流、滑坡等。”小商鋪老板黃師傅說。

  10畝土地,對于平原地區(qū)的許多鄉(xiāng)鎮(zhèn)而言,不過是九牛一毛??稍阪v華,可謂寸土寸金。原計劃投資5000萬元的工程,最終增至7000萬元。僅拆遷費一項,就約占工程總造價的30%。

  2009年2月20日,從牙縫里擠出來的新鎣華初中,終于破土動工。

  鎣華初中所面臨的問題,只是災區(qū)教育重建的一個縮影。

  震后,川西北許多山區(qū)鄉(xiāng)鎮(zhèn)的學校災后重建,都曾面臨過選址難。比如,在彭州災后重建的42所學校中,40所學校的教學樓,目前都已建到第二層。但是,像山區(qū)鄉(xiāng)鎮(zhèn)的豐樂小學和白鹿小學,由于地質結構特殊,地基難以挖到堅硬的巖石層,導致目前仍在尋找安全可靠的新校址。在北川縣,受土地解凍晚、災后泥石流頻發(fā)以及震后山川改道等因素影響,西北部山區(qū)的大多數鄉(xiāng)鎮(zhèn)學校,目前尚未動土。

  這一年,重建是艱辛的。

  教育部發(fā)展規(guī)劃司在部黨組的領導下,對51個重災縣(市、區(qū))的重建學校進行具體規(guī)劃。

  為了制定災后學校重建《導則》,發(fā)展規(guī)劃司集合了清華大學設計研究院、同濟大學設計研究院等9家優(yōu)秀甲級研究院的10位專家,數十次征求意見、起草修改《導則》,其間,教育部領導多次給予政策指導,發(fā)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等部門也提出了許多意見。

  在震后長達幾個月的時間里,每隔一兩天,發(fā)展規(guī)劃司不僅要向教育部抗震救災領導小組或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會議材料綜合處提交一份報告,而且還得采用多種方法進行測算論證。有的處室工作人員經常連續(xù)十幾個小時坐在電腦前,編寫災后重建規(guī)劃方案;有的科室每天得不停地在奔跑中取件、傳遞信息、服務保障。

  這一年,重建是繁雜的。

  四川省教育廳根據學校災后重建全域推進的需要,以及新增中央投資教育項目覆蓋全省所有市州的實際,將教育廳災后重建工作組由8個增加到11個,對重建工作實行定點包干聯(lián)系,進行全面調研、督查,并推行網上在線填報制度,隨時掌握每天的重建進展情況。

  另外,在資金落實、征地、立項等前期準備工作,以及材料供應、交通運輸和施工、驗收、工程技術力量等方面,給予必要的幫助與支持。

  ……

  每一樁事,都耗盡了各方心血。

  每一個挫折,都讓他們一次次地浴火重生。

  大多數去過什邡的人,都會來到鎣華鎮(zhèn)的一個廣告牌前,駐足留影,那是一張胡錦濤總書記震后來此視察的巨幅照片。照片記錄的是一個值得紀念的經典時刻,還有一句激蕩人心的話語——“任何困難都難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

  工地缺水,建材緊張,重災區(qū)各級政府采取措施,特事特辦,艱難繁雜的災區(qū)重建變得井井有條

  通濟鎮(zhèn)是彭州核心山區(qū)向壩區(qū)過渡的第一鎮(zhèn)。不久前,記者趕到韓國SK集團援建的通濟幸福小學工地時,校長楊川正站在工地的正前方,為慢慢“長高”的教學樓拍照。他身后,一輛面包車向工地駛來。

  SK項目方經理葛翔勇說,這是為工地運送飲用水的水車。

  從今年正月初七以來,工地上嚴重缺水。起初的三五天,工人們都用不上水。有的工人從工地上下來后,只好就著從湔江接過來的施工水管,用手沾點水,在臉上胡亂劃幾下。

  飲用水匱乏,只是災區(qū)重建過程中面臨的困難之一。隨著51個重災縣成千上萬個工地的陸續(xù)開工,當地建材市場也面臨挑戰(zhàn)。

  一些村民反映,地震后,建筑材料在不斷漲價。

  拿紅磚來說,震前,每塊出廠價0.25元左右,可到了去年10月,每塊漲到0.55元左右。雖然政府統(tǒng)一定的價是0.37元,但市場需求遠遠大于產能,根本就買不到。

  彭州,雖一直是川西平原的建材寶庫,但震后大批項目的上馬,使這個曾經富足的城市,也遭遇困境。據彭州市工業(yè)局的統(tǒng)計分析,僅災后民房重建一項,今年全市就需要鋼材21萬噸,水泥170萬噸,標磚17億塊。此外,龍門山、小漁洞、通濟、白鹿、新興等受災鄉(xiāng)鎮(zhèn)的42所中小學,也將在8月底前完成土建。

  在通濟黃村的一處洼地上,一個巨大的藍頂拱棚,格外顯眼,是一個政府專設的建材特供中心。拱棚門口,拖運建材的車輛,進進出出。

  通濟中心小學的操場上,幾個孩子正在那里跳皮筋。兩人一組,誰輸了罰誰唱歌。

  山坡下,幸福小學工地標樁上的紅旗,正迎風飄揚。被綠色安全網包裹著的教學樓,此時現(xiàn)出了雛形。

  5月12日,它將從鋼筋鐵骨拉扯著的綠色安全網中,露出它亮麗的身影。

  9月1日,山坡上快樂的孩子們,將在這里,用學校天文臺上的望遠鏡,遙望很遠很遠的太空……

  事實上,為了這一天,一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從官員到百姓,每一個人都在傾其所能。

  為了支援災區(qū)重建家園,去年6月,依據中央的統(tǒng)一部署,中東部18個省、直轄市以不低于本地上年地方財政收入1%的實物量,對口支援四川18個重災縣市。

  為了讓災區(qū)孩子有一個正常的學習環(huán)境,今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溫總理提出:今年年底,災區(qū)95%以上的學生都能在永久性校舍中學習。

  為了將災區(qū)學校建成最安全、最牢固、最放心的建筑,四川省嚴格執(zhí)行《汶川地震災后重建學校規(guī)劃建筑設計導則》和各級各類學校的有關建設標準,確保重建學校達到設計使用年限。

  四川省教育廳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在2008年中央下達的170億元災后重建基金中,共安排教育資金70億元,占40%以上。到2009年3月,全省籌集學校重建資金已占估算總投資的46%。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援建者告別家鄉(xiāng),踴躍奔赴災區(qū),把幸福送給這片飽受磨難的土地上的人們

  一條由北京市對口援建的公路,直通什邡市西北部的重災地紅白鎮(zhèn)。道路兩旁燈桿上,是整齊劃一的鮮紅燈旗:“京什攜手,共建家園”。

  什邡市元石鎮(zhèn)元通街。一個由白色板房圍成的小院隱于幾幢居民樓間。這就是“北京市對口支援地震災區(qū)指揮部前線分指揮部”。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边@個小小的前線分指揮部,下設項目規(guī)劃發(fā)展、規(guī)劃設計、工程建設、工程管理、質量安全監(jiān)理、財務審計、宣傳外聯(lián)、組織人事(黨辦)和辦公室等“8部1室”。

  這只是北京對口支援地震災區(qū)指揮部下設的3個分指揮部之一。

  欒德成是一個有著幾十年工作經驗的“老建委”,來什邡前,負責協(xié)調首都機場T3航站樓建設。

  規(guī)劃設計部部長楊唯來得更“簡潔”:單位領導遞給他一張機票,“你工作能力、溝通能力、戰(zhàn)斗力強,你去?!钡谌?,他就告別妻兒,踏上赴災區(qū)的路……

  前線分指揮部工作人員,幾乎都是這樣的“老革命”。

  3年不低于70億元的援建“總盤子”,指揮部交辦的任務等“一攬子”事,都集中在前線分指揮部內:

  ——途徑紅白鎮(zhèn)的廣青路正在加速攻堅;

  ——城北小學、城東小學、城南學校、馬井中心學校、南泉初中、實驗小學等首批10所學校,完成主體工程,第二批9所學校動工興建;

  ——主體4層局部5層、建筑面積7000余平方米、抗震烈度8度設防的城北小學,從破土動工到主體封頂,全程僅用兩個月!創(chuàng)下北京對口援建什邡所有重建項目中多個“第一”;

  ……

  為了確保2009年年底前95%的永久性校舍交付使用,800多平方公里的什邡,成了北京建設者的擂臺。

  私下里,各個工地之間相互較勁兒。2009年元旦和春節(jié)期間,不僅所有援建項目都沒有停工,而且有的項目是24小時輪班施工。

  一接到援建小學的建設指令,中國新興建設開發(fā)總公司什邡分公司副總經理王興國,就將床搬到工地辦公室,一直吃住在工地上。

  47歲的王興國說:“按正常施工速度,7000余平方米的全框架結構房屋、抗震烈度8度設防的工程主體封頂,至少要半年以上。當我們1月19日晚實現(xiàn)提前封頂時,建設部門都大吃一驚?!?/P>

  其實,“北京速度”的背后,是200余名援建者的艱辛付出。

  震后的什邡,笑意寫在校長們臉上。巨額投資,對于什邡教育而言,無疑是史無前例的。什邡市教育局透露,地震前,全市校舍維修、新建等硬件投入,每年約為1500萬元。如果以地震前的投入水平測算,18個億的一次性投入,相當于將什邡教育向前推進了100年!

  這是整個地震災區(qū)教育重建的一個縮影。這不只是教育投入的變化,也不僅僅是校園設施向現(xiàn)代化的一次跨越。

  為了把學校建成經得起歷史考驗的建筑,各地援建者傾注了大量心血。地震后他們辭別了妻兒,放棄了與家人的溫馨團聚,義無反顧地進駐深山野地,為災區(qū)建造了一座座堅不可摧的永久性校園。

  地基的深度與房高差不多,1平方米用了86公斤鋼筋,一切都為了建最安全、最牢固的校舍

  那天下午6點多,司機不斷催促我們趁著天亮早點上路。因為,北川縣全境都是連綿起伏的高山。

  一進梔子坪,車沿著蜿蜒的平通河谷繼續(xù)前行。被兩岸群山環(huán)抱著的這一帶峽谷,天晴時,巴掌大的一塊天下,只能看到幾小時陽光。若是趕上雨天,兩邊的山體時有泥石流順山而下。

  透過叢生的密林,可以看見不遠處閃動著點點昏黃的燈光。接著,凌空高懸的升降機赫然橫在眼前。下面,是無數根橫七豎八的鋼鐵支架。

  晚上8點半,我們抵達北川羌族自治縣東大門的桂溪初中。在震后臨時壘起的簡易校門前,校長吳天春早早地就候在那里。

  “學校建得怎樣啦?”我們指著板房教室后的工地問。

  “春節(jié)前,主教學樓就已經封頂,5月份一期工程將投入使用。工人們加班加點地干,今年秋季開學,我們就可以搬進新校舍了?!闭驹诩磳⒖⒐さ男陆虒W樓前,吳天春臉上堆滿了笑容。

  “我們的新教學樓抗震設防烈度為9度,比國家規(guī)定的還要高1度。我還從沒見過這么修房子的,鋼筋量大,施工進度也快。新學校至少比原來先進了50年!”吳天春掩飾不住內心的激動,一口氣說了一大串。

  在離工地不遠的地方,就是桂溪初中的3排板房教室。教室內,燈火通明,學生們正在上晚自習。

  敲開戰(zhàn)地指揮所的門,一個小伙子正在電腦前處理數據。他叫寧國立,24歲,工地的材料質檢兼資料員。去年8月,他隨山東對口援建北川的工程隊來到桂溪。

  “這房子每平方米的造價多大?”我們問。

  他答道:“這個成本可就高了。每平方米至少2000元。這要是擱在咱山東,只怕也要不了這成本,頂好的高層建筑,充其量也不過1400元?!?/P>

  “與交通不便有關?”

  “不全是這樣。這里本地不產一塊磚,幾乎所有的建筑材料都得從山外運進來?!?/P>

  “這棟1.8萬平方米的教學樓工程,要用多少鋼筋、水泥?”

  “一期1.1萬平方米的工程,目前已經用了950多噸鋼筋、5000多立方米的混凝土?!?/P>

  “每平方米的鋼筋用量是多少?”

  “86公斤。鋼筋直徑基本都是25毫米和28毫米的。這要是放在成都,建宿舍樓每平方米的鋼筋用量大約40公斤,學校、電影院等框架式的公共建筑,一般是70公斤。”

  第二天,天剛蒙蒙亮。工地上的機器聲,又一次響起,飄過板房教室……

  尾聲

  去北川那天,飄著毛毛細雨。和所有憑吊者一樣,我們登上了望鄉(xiāng)臺,眺望那個充滿悲情的北川老縣城。

  距望鄉(xiāng)臺1公里處的北川中學老校園,成了另一個憑吊之地。斯人去,樓已空。學校老辦公樓前的白玉蘭,依舊在廢墟之中花枝招展。

  現(xiàn)在的北川中學,仍寄居在長虹培訓中心。規(guī)劃中的新北川中學校址選在安昌鎮(zhèn)板凳橋新縣城的某個地方。它,將永遠地離開曾滋養(yǎng)過它的那片土地——北川老縣城。

  趕到長虹培訓中心時,北川中學正在舉行春季球類運動會。開闊的土操場上,留下了孩子們鞋底刨起來的厚厚一層松土。上面,盡是各種運動鞋的腳印,像郵戳一樣,蓋滿了整個操場。

  操場西側的一處萬年青樹叢中,幾株盛開的杜鵑,很美,像極了震后的北川中學,以及這片土地上堅強活著的人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