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胡華
- 時間:2021-04-25
- 點擊:2744
- 來源:光明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師是教育工作的中堅力量。有高質量的教師,才會有高質量的教育。這一重要論述為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師做好立德樹人、鑄魂育人工作提供了原則遵循。高校思政課教師做好立德樹人工作,需形成責任自覺、學科自覺與問題自覺意識,從而在加快推進教育現(xiàn)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征程中肩負起應有的歷史使命與時代責任。
一、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師的責任自覺
增強政治責任自覺。高校思政課教師作為高校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守衛(wèi)者”,應時刻保持政治上的定力和清醒,注意區(qū)分政治原則問題、思想認識問題、學術觀點問題,注重對黨和國家未來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政治立場的引導與政治素養(yǎng)的培育。思政課教師應充分運用課堂教學主渠道和新媒體這個新場域,傳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重要理論,開展既源于社會現(xiàn)實又緊貼教學內容的政治生活實踐,培養(yǎng)大學生政治參與意識和表達能力,尤其注重對大學生網絡參與行為的引導,幫助大學生理性有序參與網絡政治話題討論,將政治認同的力量轉化為浸潤時代新人的生動實踐。
提升社會責任自覺。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傳播者、政策宣講者、理論闡述者,高校思政課教師肩負著將宏大敘事具體化、抽象理論形象化的教學使命,肩負著助推大學生從“自然個體”向“社會個體”轉變的育人使命。高校思政課教師的社會使命、價值取向和個人魅力通過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與思想碰撞,能夠持續(xù)增強大學生對高校思政課的體驗和認同,為大學生全面健康發(fā)展奠定政治認同與情感歸屬基礎。這就要求高校思政課教師必須具備高度的社會責任自覺,不僅要引導大學生確立生活目標、掌握學習技能、習得文化知識、練就實踐本領,還要幫助大學生了解社會規(guī)范、厘清社會角色、養(yǎng)成社會人格、肩負社會責任。
深化職業(yè)責任自覺。高校思政課教師職業(yè)責任自覺的深化,可從課堂教學主渠道和加強新媒體輿論引導兩個層面加以推進。課堂教學是高校思政課教師傳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主渠道,高校思政課教師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根本指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價值引領,將發(fā)展完整人格與培養(yǎng)綜合能力結合,將增強教學親和力與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結合,緊貼思政教育教學內容、緊跟社會發(fā)展大勢和學生思想動態(tài),引導和啟迪大學生對當前社會熱點焦點問題進行學理化點評和闡述,提升其思辨能力和甄別能力,增強其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在加強新媒體輿論引導層面,高校思政課教師應深刻把握新媒體即時性的傳播特性與虛擬性的應用特性,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內容、話語、載體和平臺,將線下課堂教學、社會實踐與線上即時互動、實時交流有機結合,為正確輿論氛圍“開疆拓土”,強化大學生的價值判斷與選擇能力。
二、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師的學科自覺
明確學科意識。學科意識體現(xiàn)了思政課教師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關切、歸屬和認同。高校思政課教師應形成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科學認識,合力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提升自身對學科的歸屬感、自豪感與責任感,堅守學科立場,遵守學科規(guī)范,形成學科風格,提振學科自信。
堅守學術使命。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本身正在面臨研究主題多樣化、交叉學科研究范式轉型等問題,因此在這一過程中,思政課教師要積極應對轉型挑戰(zhàn),肩負學術使命,首先改變不適應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教育教學觀念與做法,然后在此基礎上結合社會發(fā)展時勢,引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意識和學術品質,增強課堂教育的實效性,真正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應有價值。
加強學科借鑒。在實踐過程中,一大批高校思政課教師基于教育教學教研實際,通過對教育學、心理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學科的有益借鑒,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創(chuàng)立、建設和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高校思政課教師在進行學科借鑒時,要善于結合教育教學實踐,深入挖掘其他學科中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fā)展要求和學生心理需求的思想觀念、手段路徑、學科范式,汲取精華,不斷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內涵。
三、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師的問題自覺
切準教學重點難點問題。教學重點難點問題直接關系到思政課教學目標和教學效果的實現(xiàn)和強化。一方面,從思政課程設置情況來看,不同課程都有其教學重點難點問題,教師如果偏離重點難點問題,就會導致教學過程無的放矢,缺少教學針對性。比如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過程中,應著重厘清道德與法律兩大部分在內容布局、篇章結構、內在邏輯層面的相互關系。另一方面,思政課教學方法的選擇取決于教學內容的選取。思政課教師可以通過主題化教學手段開展研討式教學,比如圍繞“十四五”規(guī)劃設置教學議題,引導學生結合自身體驗開展互動式研討,分享其對這些問題的感悟和思考,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和興趣。思政課教師在此過程中的主要作用在于合理設置研討論題、準確把握研討方向、引導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念。
聚焦學生思想困惑問題。高校思政課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必須花大力氣聚焦學生困惑問題,及時回應學生心理預期和思想需求。一方面,高校思政課教師應聚焦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思想困惑,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指點迷津,答疑解惑。如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授課過程中,可側重聚焦學生中普遍存在的“憲法與大學生法治觀念形成內在關系”以及“社會公德與個人品德內在關系”的思想困惑進行針對性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設計,引導學生對于新時代背景下的法治觀和義利觀有更為深刻的認知和理解。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課教師應善于圍繞學生所惑所想進行教學內容的選擇和教學手段的運用。從實際情況來看,由于學生的生活學習場所主要集中于大學校園,其思想困惑也大多源自日常生活,學生的思想困惑集中表現(xiàn)為人際交往困惑、戀愛情感困惑、深造求職困惑等層面,而這些困惑僅僅依靠課堂教學是無法得到很好效果的。這要求高校思政課教師應主動拓展教學空間,從第一課堂的課堂教學向第二課堂的實踐課堂、第三課堂的網絡課堂有機延伸,發(fā)揮三大課堂各自優(yōu)勢,形成合力,使思政課既有深度又有溫度,既有高度又有熱度,不斷增強高校思政課的親和力。
回應社會熱點焦點問題。人們的觀念、觀點和概念等意識要素會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社會關系和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這對高校思政課教師有重要啟示。社會熱點焦點問題往往源自社會深層次利益格局的調整和思想觀念的碰撞,加之新媒體的蓬勃發(fā)展,使不同的價值觀念傳播更為開放,大學生群體在網絡空間關注相關社會熱點焦點問題時,比較容易受到各種言論的影響?;诖耍咝K颊n教師應緊跟時代發(fā)展潮流,緊貼社會發(fā)展實際,主動設置教學議程,將社會熱點焦點問題及時納入思政課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之中,運用批判的辯證法精神、堅定的人民立場與情懷、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及時回應大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焦點問題,肩負起引導大學生全面自由發(fā)展的時代責任。
(附原文鏈接: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17680477094561622375&item_id=17680477094561622375)